关于动作训练
发布时间:2024-01-05

一、动作包括的范围

粗大动作:又称大运动,包括:抬头、坐、爬、站、走、跑、跳等大动作;

精细动作:主要指手的动作,包括手掌握力的收放、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、拇指与其他手指使用;

眼球动作:其作用注视、扫视、追视;

口腔动作:下颚动作(进食、咀嚼、元音),唇的动作(吸吮、控制口水,舌的动作(咀嚼、吞咽、构音)
颜面动作:面部肌肉包括:两颊侧、唇周、舌部


二、动作发展的顺序

(1)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规律

①动作发展,主要指行走动作、手的抓握能力和动作技能的发展,均以一定的顺序展开。

②行走动作发展顺序:抬头——抬胸及肩——翻身——坐——爬——站——行走。
抓握能力发展顺序:手不会接触物体——能接触物体——一把抓——拇指与四指对立抓——食指与拇指协调抓。

③动作技能发展顺序包括:认识阶段,试图了解动作技能的要求;以尝试——错误学习为特征的联合阶段;从先前的“做什么”阶段发展为“如何做”;自主阶段;动作错误下降,能更有效地、自主地作出反应,把新获得的动作与其他动作整合起来。学龄前期儿童喜欢模仿,是动作技能发展的最佳时期。


(2)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3条原则,即:

①头-尾(从上到下的)原则: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,其次是躯干部动作,最后是脚的动作。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-翻身-坐-爬行-站立—行走的方向发展;

②近-远(由中心到边缘的)原则:接近身体中心(躯干)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,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部分的动作最后发展。以手臂为例,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,其次是肘、腕、手,手指动作发展得最迟。

③整体-部分-整体原则:初生婴儿的动作是混乱笼统的、未分化的大肌肉群动作。如4、5个月的婴儿要取前面的奶瓶,往往不会用手,而是用手臂乃至整个身体,哭泣的时候也是全身舞动。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成熟以及婴儿自身的反复练习,动作不断分化。婴儿渐渐学会控制身体局部的小肌肉群动作。当身体某部位受到刺激时,能控制仅由有关部位作出反应,而抑制其余部分的动作。在婴儿获得了对各部分的小肌肉群动作控制之后,又学会把这些小动作“归并”到一起,整合成为更加复杂的整体动作。如:婴儿在学会控制头部、颈部、手臂的动作后,在这些已经分化了的动作的基础上整合协调产生了坐的动作。这是更高一级的整体动作。这个过程称为“分级整合”。动作发展就是从大肌肉群动作到小肌肉群动作,从未经分化的混沌的整体动作到分化了的整体动作的不断分化、不断整合的过程。


 



三、动作发育迟缓的表现

全身肌张力低,自主活动能力低。

活动能力差,动作控制无力。

内收肌群张力低,被动牵拉有的能达180°。

嘴微张,舌头意外吐。

肌肉出现适用性紧缩,易发生关节变形。


四、动作训练的目的

儿童的动作教育是一个与时间和空间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。首先,从时间维度上来看,在一日24小时中,儿童的每分每秒都需要得到有效管理。24小时被大致分成两部分:儿童进行操作训练的时间和长时间低剂量摆位时间。其次,在空间维度上,儿童的摆位姿势应该符合其肌肉张力发展需求。儿童动作教育的操作技术是对教育康复理论的运用和验证,以及创新的过程。他直接作用于儿童的身体,以对抗重力的姿势为基础,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活动内容,帮助儿童学习如何主动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实现活动操作。